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2338812
 心之彼岸(請留足跡)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飛高高 - 棕熊爸和愛女的嬉戲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天階夜色臥看繁星流螢。何處尋?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一場傳產勝過科技的趨勢變革
作者: 心之彼岸(請留足跡) 日期: 2011.07.29  天氣:  心情:

2011年產業、投資、職場關鍵報告
撰文 / 賴筱凡、周岐原
出處 / 今周刊762期



這是一個可能危及你財富、薪水、工作、社會地位的大變革,它將顛覆你對科技新貴的想像,瓦解你對傳產的刻板印象。當上銀技術員年薪領得比奇美電工程師多,當賣燕麥的本益超越NB代工,一場卡位與出局的拉鋸戰,已經重新點燃。



傳產IN、科技OUT!



猜猜看:有個產業的平均薪資,領先各產業創十年新高,平均月薪逼近七萬元;四八%購屋者,來自某一個產業;其中一家公司,產品毛利率比賣面板、做NB還高,達三五%,這些是什麼產業?


這些數字背後的答案,可能和你想的都不一樣,更超出你的既有印象,它們全都不是來自科技業,而是傳統產業。這是我們從主計處、各家上市櫃公司財報及房仲數據資料裡,發掘到的驚人趨勢,一個攸關你我薪水、財富、工作及社會地位的寧靜革命,一場顛覆你我對科技、傳產想像的變遷,正在發生。


贏者圈大逆轉 新貴易手


三年前的這一天,又是發薪水的日子,即使天氣與現在一樣的熾熱,但在Dennis心裡,看到薪水單的那一刻,其實是寒冷無比。「你能想像,扣掉房租、飯錢、給爸媽的家用,我幾乎存不到錢嗎?」說這話的Dennis,曾經是台灣社會十幾年來刻板印象裡的科技新貴。公立大學研究所畢業之後,服完兵役來到新竹科學園區工作,名片上印的是製程整合工程師,在科技新貴的光環下,這七個字就像燙了金一樣,象徵某種躋身「人生勝利組」的意義。


「年薪百萬、分紅動輒數十張股票」,學長編織給他的美夢,言猶在耳,但當他領到薪水時,卻不是那麼一回事,他掰開手指一算,那一年,他的年薪不過五十萬元,這還是未扣掉無薪假前的數字。


是的,二○○八年一場金融海嘯,把台灣科技業打趴在地上,科學園區裡休無薪假的比比皆是,Dennis還記得主管與他面試時,是這麼說的:「現在已經是最差了,不會再壞下去了。」衝著主管這席話,加上同學也在這家公司工作,退伍不到一個月,Dennis就去報到上班,而這家本該載他搭往「科技新貴」之地的列車,叫作力晶。


Dennis是家裡的長子,父母一路培育他到大,原本以為大好的人生才正要開始,直到他在力晶待滿一年後,景氣的春燕開始飛回來了,半導體廠訂單重新回籠,但景氣春燕始終沒有眷顧DRAM業,他才開始認清現實,「一周光是無薪假就休了四天,同事一個個離職,誰心裡不會恐慌?」他說。


那一年,Dennis不過二十六歲,第一次認知到,成功距離他是如此遙遠,科技新貴的光環從來沒有降臨在他頭上,學長分紅拿股票,一口氣可領六十萬元的景象,他從未體驗過。


前途茫茫,一年四個月後,Dennis決定離開科技產業,他考上了台塑新事業部門,「我在台塑領到的第一個月薪水,是五萬多元,比我在台積電的同學還高!」棄科技轉投傳產懷抱,Dennis不是特例,因為在台塑新事業部門裡,近兩成的年輕工程師,都跟Dennis一樣,來自科技業,甚至還有台積電工程師。


「在科技產業真的太累,為了追求生活穩定,才換工作到台塑來。」這位台積電前工程師因為考量生活品質,拋下科技新貴光環,到台塑重新學習,即使在台積電累積的技術,在這裡壓根兒派不上用場,但他心底明白:「要錢或要命,你是可以自己選擇的。」


人力挪移成為風向球 產業趨勢隱然可見


這是三年前的故事,時至今日,人事已非,因為科技環境的大變遷,早已沒有「要錢或要命」非A即B的單選題,「當你發現,傳統產業薪資不比科技業低,工時卻比科技業短,你會怎麼選?」剛從面板業離職的Maggie,她想給自己一個重新開始的機會。


場景換到位於彰化和美的一家紡織工廠,下午五點一到,張先生簡單收拾了桌上的報表,準備要下班,這是他來這兒上班的第一個月,憑著工作三、四年的經驗,他領到的月薪是三萬多元,而令他意外的是,這樣的薪資水準,居然與擁有同等學歷的竹科工程師一樣多。


很多科技人可能會抗議,認為棄科技轉投傳產懷抱的,不過是少數中的少數,可是,當過去二十年政府砸大錢扶植的DRAM業,進入每季都虧損的惡性循環,面板業也等不到景氣的春燕回來,雙D產業變「慘業」,越來越多科技人在想,到底要跳往什麼產業才對?


DRAM業只是這波科技產業人力大挪移的起點,人力不停流失的焦慮感,開始滲透進面板業,當分紅獎金變成「憤怒獎金」(編按:以前分紅獎金動輒數十萬元、百萬元今已不復在,而感到很憤怒),科技新貴們再也笑不出來了,取代的是對未來的不確定感。


近月來參加數場喜宴的Dennis不諱言,老同學見了面聊工作、聊薪水、聊誰又換了工作。當初為求離家近,而選投傳產懷抱的同學,因為上銀科技來到歷史高價,成了他們最新的羨慕對象,因為誰也沒料到,當初以為進了「人生勝利組」的科技產業,如今,卻隨著產業趨勢改變,人生也跟著大逆轉。


科技、傳產大洗牌 資本市場價值再定位


科技人對產業重新洗牌的焦慮感,並非個案,若重新衡量台灣每個產業的價值,本益比不斷被下修的DRAM業,幾乎是常態分配裡的最後二%,面板業雖不致落到最後二%,卻也同屬在本益比遭大幅修正的族群,就連「保二總隊(毛利率僅二%)」的NB代工,也難擋市場對其價值的重新定位。


這些昔日被資本市場賦予高本益比的科技廠,如今面對大環境的衝擊,經營困難、毛利率下滑其實早就不再是新聞,連季虧損只是一再讓投資人失去信心;反倒過去那些不被看好的傳產業,成了本益比被上調的優勢族群。


所以,聯發科的本益比不再是過去的動輒二十、三十倍,而僅剩十三倍,連帶的IC設計業的價值也被重估,本益比剩不到二十倍的大有人在;過去本益比不到十倍的老牌食品廠佳格,如今坐擁二十倍本益比,統一超本益比甚至達二十五倍。


資本市場對科技、傳產的價值重估,只是第一步,股價才是這次產業結構調整陣痛的開始,因為對趨勢最敏感的市場資金,早就嗅到這波科技業反轉的趨勢。所以,科技股的股價直直落,本益比修正再修正,不少資金從科技股撤退,轉戰非電子股,形成近年來罕見「傳產股總市值大過科技股」的局面。


「台股有成為亞洲那斯達克(高科技股市場)的本錢。」這是外界看待台灣股市懷抱的長期印象,若以上市櫃公司家數判斷,列為科技股的企業占五六%,但若攤開科技股與傳產股的市值變化,高下立判,在被視為亞洲高科技股市的台股中,傳產股總市值,竟然悄悄超越了科技股!


自金融海嘯至今不過三年時間,傳產股和科技股分量已經正式逆轉。我們嘗試從每一筆的數據裡,理出一個趨勢來。果不其然,在《今周刊》統計市值數據時發現:○八年九月雷曼兄弟倒閉時,傳產族群總市值不過是七.二八兆元,這個數字只相當於同期科技股總市值八成。


但三年後的今天,股價創新高、躋身百元俱樂部,不再是科技股的專利,長期追捧科技股的投資人,等不到科技股交出好業績,開始轉向獲利穩定的傳產股,於是,佳格、全家、台塑、上銀……,一家又一家的傳產百元股成了台股市場的新焦點,傳產族群的價值也開始重新被定義。



科技股「失寵」 市值蒸發數字驚人


根據《今周刊》統計市值發現,今年七月十五日,傳產股總市值來到十二.四六兆元,遠比三年前增加七一%,更一舉超越科技股的十二.一六兆元。這是近年來首見的逆轉,一記震撼彈就這麼丟進了台股市場,宣告科技股不再是投資人的最愛,更正式昭告市場,傳產IN、科技OUT!


一個值得大家深思的數字,說明了科技股在資本市場中「失寵」的程度:今年以來,市值縮水最多的一百檔個股裡,科技股就占了六十九檔,其中不乏鴻海、聯發科、宏碁等大型股在內,僅僅這六十九家科技廠所蒸發的市值,就高達一.五五兆元,這整整是台股總市值的六.五%!


與過去榮景對照,科技業確實有「崩壞」跡象,摩根大通證券台灣區董事長林照寰對這個現象特別有感觸。「只要科技業微利的宿命沒打破,本益比下降的趨勢就不容易扭轉。」


這影響不只是單一公司股價的跳動,更意味著資本市場對整體科技產業的價值評估,不若以往,連帶券商人力的配置,也跟著重新改變。「以前(外資券商)只有一個人看Non-Tech(傳產股),等於要從一一○一(股票代號)看到九九○九;現在看電子股的有三位,看傳產的也是三位,數量正好打平了!」林照寰說。


林照寰坦言,一九九八年後,外資券商研究團隊逐漸定型、採取以分析科技股為主的團隊運作模式,研究團隊一字排開,負責科技產業的分析師總比傳產分析師多,當時除由一位分析師專門研究金融股之外,從水泥類股到其他類股,多達四、五百家公司全交由一位分析師負責研究,更別提專精傳產股的研究人才,根本是鳳毛麟角。


「一般券商沒這個head account(員額),你也找不到研究員,因為根本沒有人要做。」林照寰的話並不誇張。十餘年後,當傳產股終於展現截然不同的氣勢,券商的人力配置戰略也大為改觀,一位國內龍頭券商研究員就透露,「現在券商是拿比科技研究員多一倍的薪水,在找傳產分析師。」


十年來惟傳產平均薪資穩健創新高


傳產、科技大逆轉,這是一個社會大趨勢,一個影響你我薪資、荷包、工作、財富與社會地位的大變動,如果你以為只有投資買股的人才需要關心,那就錯了。


在本益比與股價市值獲得驗證後,我們試著追蹤這個趨勢影響的程度。我們找出過去十年各產業薪資的變化,發現這絕不僅僅是投資上的變化,而是已經影響到你我最關心的平均薪資上。


這十年來,台灣經濟快速變動,在這個以「科技島」自居的國度,我們製造的產品造就了世界第一大的NB品牌、第一大的智慧型手機品牌,許多「最高級」源源不絕地在台灣誕生。然而,這些第一沒有帶給我們更高的所得,我們把東西做得更好、良率提升到更高,卻不意味我們能獲得更好的毛利率、更動人的獲利。


根據主計處最新的統計資料顯示,台灣是全球最大的電腦王國,但是電腦製造業的從業人員平均薪資卻比金融海嘯前還不如,僅四萬九○八○元,光電業的平均薪資也僅四萬八四七一元,縱使是電子一哥鴻海所屬的其他電子零組件製造業,平均薪資也只有四萬六九一四元。


同時間,飲料及菸草製造業領的是五萬四○七二元的平均薪資,基本金屬製造業是五萬六二三○元,合成樹脂及塑膠、橡膠製造業是六萬七一七○元,更別提十年來,唯一平均薪資創新高的基本化學材料製造業,平均薪資達六萬九八七六元。


傳產、科技價值重估,不再只是股價跳動而已,它已經切實反映在薪資上。以基本化學材料製造業為例,七年平均薪資漲幅高達二五%,遠遠勝過電腦製造業的一三%、光電業的一五%,更推翻一般人對科技新貴坐擁高薪的刻板印象。


另一方面,傳產、科技產業趨勢扭轉,也出現在釋出的職缺數上。根據一○四人力銀行的統計數字顯示,近兩年一般製造業的職缺成長幅度分別達一四九.五%與三一.四%,都比電子資訊業的一一三.九%及一九.九%來得高。


平均薪資的增減,進一步影響到的就是購買力。以買房為例,永慶房屋發現,科技人買房的比重逐年降低,從兩年前的一八%,降至今年的一四%,永慶房屋首席房產顧問葉國華說,「這個數字在五年前,可是三○%、四○%。」可見科技新貴的財力較過去差很多。


駐點在竹科的住商不動產園區店店長陳宏輝,體悟最深刻。「以前,竹科買房子的人,七成都是科技新貴,多的是年中領到分紅、股票後就來看房子,看的還是動輒千萬元的房子。」


當年科技新貴出手之闊綽,令葉國華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在二○○○年,那是網際網路當紅的年代。「差不多三十出頭歲數的兩夫妻,一開口要求看的就是當時台北市南區最好的房子,坪數高達一百坪,開價六千萬元,只見那位先生轉頭問他太太:『我們賣一百張股票來買房子好不好?』連議價都沒有。」這個案例時至今日,仍讓葉國華難以忘懷。


然而,這兩年來情勢逆轉,捧著大筆現金上門看房子的人,變成了「傳產新貴」,葉國華細數近年來幾個成交案件的買家,有的是在線圈製造業廠工作,有的是生產輪胎裡鋼圈廠,還有全球前三大風扇製造廠,「他們之中有人五年來向我買了累計五億元的房子,也有一出手就在台北市信義計畫區置產的。」


陳宏輝不諱言,金融海嘯後科技新貴看新成屋的變少了,反倒挑中古屋的越來越多,「原因很簡單,科技人誰都無法保證景氣能好到幾時,大家都怕無薪假、裁員捲土重來,所以房貸總額若超過五百萬元,科技人就變得保守。」


於是,買房的主力從科技移動到了傳產,比重還高達四八%。


這股社會主流價值重建的趨勢,在東吳大學社會系副教授劉維公的觀察,其實可以進一步詮釋為:「深度經濟打敗了速度經濟。」


「過去,科技業為了搶time to market(產品上市時程),走的是速度經濟,因為科技產品的生命週期短,把每個環節都拆解到極細,也讓科技業越往微利的死胡同鑽。」在劉維公看來,傳統產業之所以能崛起,是靠這些年的「質化」,走的是深度經濟路線,強化其產品附加價值,才讓資本市場重新看到傳產的核心價值。


提升核心價值 傳統產業轉型再升級


過去,市場對於「傳產」二字的刻板印象,無非與黑手、低價值畫上等號;然而,近年來傳統產業的變革,劉維公將其形容為「一場傳產業的文藝復興」,甚至可說是「傳產二.○」,強調傳統產業的再升級。


為了不讓一般人對於「傳產」的名字誤解,文建會副主委李仁芳認為,「或許用『生活產業』來形容,會更加貼切。」


因為這個「生活產業」範圍含括了整個大中華區十三億人口的食衣住行。


李仁芳不否認,過去,台灣傾全國之力,就為發展科技產業,甚至科技產業已成了台灣的國本。「就像過去政府扶植兩兆雙星產業,以為這兩根柱子可以支撐整個台灣經濟;但事實證明,只有這兩根柱子是不夠的。」劉維公說。


所以,當科技產業遭遇前所未有的經營困境,筆電品牌廠不堪蘋果iPad一擊,雙D(指DRAM與面板)也難敵三星壓境,半導體業成長進入高原期,綠能產業的產能遠多過需求,台灣還剩下什麼?


「你一定要用深度經濟、體驗經濟,去看這個全新時代的變革。」李仁芳口中的深度經濟,是透過核心價值的提升,強化其競爭力;體驗經濟,則是回歸到以人為本,就像iPhone、iPad的出現,甚至多達數十萬的App(應用軟體)大軍,都是建構在體驗經濟上。


這一場傳統產業與科技業的重新輪替,鋪天蓋地地在短短兩年裡席捲而來,先從資本市場發酵,導致傳產股與科技股的本益比價值重估,讓市值排行重新洗牌,就連平均薪資、購買力也跟著改變,最後導向的就是社會地位與社會影響力。


所以,科技新貴已成為昔日榮景,就像二十年前金融業從頂端崩盤,科技新貴取而代之,現在社會主流將由傳產接棒。


「但這絕對是好事!因為台灣經濟需要的是更多根柱子來支撐,而不能只有科技。」劉維公說。


速度經濟垮台 深度、體驗經濟躍出


但李仁芳也不認為科技業應該被一以概之,「就像蘋果第二季能大賺二二一七億元新台幣,幾乎賈伯斯(蘋果執行長)每一分鐘的呼吸、每一眨眼,都有錢進來。」重要的是科技廠誰能夠在深度經濟、體驗經濟兩大主軸中,一躍而出。


因此,賺取科技微利的人,必須開始思索轉型,就像當廣達董事長林百里忍不住抱怨,他財富最巔峰時期就在廣達掛牌時,近十年,他的財富隨著廣達股價不斷縮水,等同十年白做工。所以,林百里腦袋裡想著的是,如何帶領廣達走出科技微利的困境。因為當做中華豆腐的毛利率都能高達三五%,做NB的毛利率卻有二%,這已經是整個科技產業的警訊


故事說到這裡,應該所有的問題都找到答案了。所有產業薪資幾乎不增反減的年代,唯一近十年平均薪資仍創新高的,是傳產類的基本化學材料製造業,每月薪資逼近七萬兀;金融海嘯後,買房比重持續飆高達四八%,這群人來自傳產製造、服務業;而那家產品毛利率達三五%,比賣面板、做NB還高的,是中華豆腐。


在有人卡位、有人出局的年代,一個產業優劣大扭轉的趨勢,每個人都無法置身事外,因為如果你不站在浪潮上改變你的價值觀與投資思惟,下一波被淘汰的,可能就是你!

標籤:
瀏覽次數:306    人氣指數:2726    累積鼓勵:121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飛高高 - 棕熊爸和愛女的嬉戲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天階夜色臥看繁星流螢。何處尋?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