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944158
 小魚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入楞伽經無我如來之藏的三段辯證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無我如來之藏的三段辯證 (3)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無我如來之藏的三段辯證 (2)
作者: 小魚 日期: 2013.01.08  天氣:  心情:
辨證 正題thesis 反題antithesis 合題synthesis
宗教 婆羅門教 佛法 大乘如來藏學
主張 我 無我 如來藏我

如上表所示,從婆羅門教到大乘如來藏學的古印度宗教傳統對於「我」的思惟方式,也大體依循著正題──反題──合題的三段論證。
首先,婆羅門教對於「我」或「神我」,歷來皆賦予真實不虛、解脫主體的意義。到了《奧義書》(Upaniwad, 800B.C-600B.C.)時代,更明確指出「梵我一如/brahma-atma-aikyam」──作為宇宙根本原理之「梵」,與作為個人本體之「我」,兩者一而不異,而悟入「梵我一如」,即得解脫輪迴之苦。倘若婆羅門傳統對於「我」義的建立和宣揚,可視為一種辯證上的「正題」,則諸法「無我」的佛學教義,則可視為辯證發展上的「反題」。如所週知,原始佛教樹立「無我」(an-atman;大乘佛教則作 nairatmya)之法幢,以駁斥並揀別於傳統婆羅門教之「神我」(Atman)論。在此「無我」教義的最初期,「無我」的極則是:無論生死的流轉或涅槃之證得,俱是依因待緣而起。而在遷流不息的無常事相之中,終歸沒有任何自本自根、恆常不變的體性或自性(svabhava)作為超越而永恆的存在體。此一無我之教,素來在印度佛教傳統中備受尊重。例如「諸法無我/sarva dharma anatmanah」即為三法印之一,用以印定迥異外道的真實佛法;部派佛教之中,即使主張法法各住自性的說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仍以「法有」而「我空」貫徹其對原始「無我」教義的尊重;○7及至大乘佛教,兩大主流的中觀(Madhyamaka)與瑜伽(Yogacara)學派,亦皆用力於「無我」教義的闡發與深化。無常、苦、無我,確乎是原始佛教的要義。其後,有別於「無我」這一反題,大乘晚期漸次集出的如來藏系經典,卻別有歧義地將傳統的「無我」之教視為「方便之教/upaya」,而 標舉「我」,亦即「如來藏」,以為佛教的究竟了義(paramartha)之說。在一些早期的如來藏系經典之中,「如來藏」正是直接被等同於「我」。如《央掘魔羅經》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藏我」○8,又如《大般涅槃經》云:「我者,即是如來藏義;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即是我義。」○9儘管將「如來藏」確認為「我」,顯然與原始佛法的「無我」之教反其道而行,然而必須指出的是,如來藏傳統中的「我」,仍然否定了婆羅門思想的「神我」。簡言之,「如來藏我」既不同於婆羅門傳統之「神我」;又不認同佛法共許之「無我」,厥為經歷正題與反題的辯證過程之後,總結而成的「合題」。然而,在無盡的辯證過程中,「合題」僅是暫時性的結論,並不能終止、凍結而定於一尊。每個「合題」,其自身即是另一個辯證階段的「正題」,而等待著被檢視甚至推翻。以「如來藏我」為正題,《入楞伽經》之如來藏說,正符合了這樣的三段論證,簡言之:
正題:如來藏我──「世尊所說如來藏義,豈不同於外道『我』耶?」○10
反題:無我如來之藏──「為離外道見故,當依無我如來之藏。」○11
合題:真我如來藏──「清淨真我相,此即如來藏。」○12
標籤:
瀏覽次數:157    人氣指數:1157    累積鼓勵:5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入楞伽經無我如來之藏的三段辯證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無我如來之藏的三段辯證 (3)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