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772348
 JOVI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失去再多,都不要丟掉自己的善良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一切隨緣,不要攀緣!!!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上海為什麼叫上海下海又在哪裡?
作者: JOVI 日期: 2015.10.07  天氣:  心情:

上海為什麼叫上海?「下海」又在哪裡?
1955年,毛澤東到上海視察,遊覽黃浦江,毛澤東突然向陪同人員提出一個問題:「你們知道上海還有個下海嗎?」在場的上海人,個個無言以對,誰也回答不出來。毛澤東說:「應該有。」
毛澤東的話,如同在黃浦江中投下一塊大石頭,於是上海市開始尋找這個不為人知的「下海」。找來找去,還真的找到了。在虹口區發現一座叫「下海廟」的小廟,位於昆明路73號。
據史料記載,下海廟始建於清乾隆年間。從前,這一帶多是漁村。漁民出海打魚,需要祈求神的保佑,便建了這座小廟,奉祀護海女神媽祖。「下海廟」俗稱夏海廟、義王廟,位於虹口區昆明路73號,始建時僅有房屋9間。嘉慶年間荒廢倒塌,又重修。咸豐4年(西元1854年)又購地8畝多,逐步擴建。光緒25年(西元1899年),又增建了後殿等10餘間。抗日戰爭初期,「下海廟」被日軍的炮火焚毀。1941年起,重新修建。
為了尋找「下海」人們才注意到這一座廟的存在,這時候的它,小得不能再小,而且破爛不堪。但「廟小故事多」,上海人通過這座小廟的探詢,破解了上海、下海的由來。
黃浦江的「浦」,在吳方言區(歷史上這一帶屬南方的吳楚疆界)原意是小河,多指人工河。宋代為解決吳淞江泄水能力,在吳淞江兩岸,大約每隔五里開通一條進入吳淞江的水道,這種支流水道稱為「浦」。吳淞江兩岸共有18個浦。
當時,吳淞江在現在虹口區海門路一段,南岸有一個浦,稱作「上海浦」。與上海浦相對應的,北岸有個浦,叫「下海浦」。
江南河流命名有個習慣,接近源頭的支流稱為「裡」或「上」,靠近下游的稱為「外」或「下」。上海浦和下海浦,皆因為位置得名。
「上海」之名起源於上海浦,但是最後成名是因為酒。
「上海」本是水道的名稱。《宋會要輯稿》記載,西元1008年北宋真宗時期,這一帶設置了專門管理釀酒、徵收酒稅的機關—酒務。因地近上海浦,就稱為「上海務」。上海務濱江臨海,人流眾多,交易繁忙,稅收大增。因為酒,上海務的名氣也像酒一樣逐漸有了度數。
上海市民俗文化學會會長、中國華東師範大學教授仲富蘭指出,北宋酒務的設置,一般都在重鎮、商業發達地區,可見「上海務」建立初始,本地已經完全有可能進入了較為成熟的從事農業生產、航運、鹽業、酤釀等手工業的工商文明時代。
在「上海務」的基礎上,南宋時期正式建立了「上海鎮」,位置在今天上海的中華路、人民路環線內。此後,上海鎮後來居上,到南宋末期,已是「響噹噹」的「華亭縣東北巨鎮」。
由於發展迅速,上海鎮在元代初期「升級」為「上海縣」。鴉片戰爭後,上海成為對外通商口岸,一下子繁榮起來,竟然發展成為世界最大的都會之一。
從一條小河,變成收稅的辦公場所,再變成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這是「上海」的經歷。
而它的比肩兄弟下海,走的卻是另一條道路。
明初,因吳淞江河道已經嚴重淤塞,另外開挖了一條新河,這條河大致上是現在的蘇州河下游。於是,下海浦被拋棄了。清末,黃浦江西岸被開闢為租界,興建船塢、碼頭、堆疊、工廠,下海浦漸漸淤塞。
1922年,下海浦被完全填埋了。原來的下海浦變成街路,就是現在的海門路。「下海」沒有了。只有一個殘破小廟—「下海廟」,一直記述著「下海」的往事。
1990年,經上海市和虹口區宗教事務部門批准,由上海市佛教協會籌建修復「下海廟」。1992年1月30日正式開放,恢復為佛教活動場所。
有意思的是,廟中有一塊紀念碑,落款處刻的是「上海下海廟」。上海、下海兩兄弟肩並肩,又坐在一起了。
標籤:
瀏覽次數:230    人氣指數:830    累積鼓勵:3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失去再多,都不要丟掉自己的善良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一切隨緣,不要攀緣!!!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