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896275
 健康張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傾聽身體的16點警示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圓滿人生必修課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論語 學而篇第一
作者: 健康張 日期: 2010.11.24  天氣:  心情:
論語 學而篇第一
「論語」一書是孔子聖人在生活修行上的體悟,證道之言,是孔子教導弟子的話,由有子、曾子的門人所整理出來。
它具有轉變人的力量,不光是一門學問知識,非常的生活化,用心學論語能令人改惡向善。
宋朝大理學家程頤說過:「今人不會讀書,如讀論語,未讀之時是此等人,讀了之後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讀也。」
論語溫和沖淡,不嚴厲不誇張,雖乎淡卻雋永,影響深遠,是做學問的基礎,成就聖賢的階梯,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其重要且必要性,我們將逐一來探討。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學」無關知識、學問,而是學道,明善復初,知道後確實實踐,明白本性了,一定要如實的回來法地,回來「齊魯靈山地」。
如何回得來?時習之!常常練習。「習」:就是小鳥在學飛,學到完全會飛,學的過程是辛苦的,但一旦會了,能飛起來了,自在逍遙,清靜無比,,才會真的不亦說乎。人往往喜歡逐末而不願復初,那是無法喜悅的,深刻體會道,生命投入體會出「道趣」,真正的道趣不是上天給了什麼我們所希求的,而是能不惑不動,自在無比。
切記:時習之!當熟習了以後,生命自有一份道氣產生,自然能攝受眾生,自然有朋自遠方來。
「遠方」涵蓋時間、空間、緣份,物以類聚,一同走上明善復初之道,大樂也,眾生生命都得以提昇了,便是聖賢最大的快樂。

一個有道之士縱然被誤解了,不被人所知,有不會生氣,真是謙沖的君子。
修辦道是轉化眾生於無形中,沒有具體的形象或令名美譽,不像造橋鋪路蓋庭院,馬上看得到,不易讓人們了解,甚至讓人們誤解而加以毀謗譏諷,但卻能於心不動不怒,這才是真正的君子。
就像當初孔子聖人周遊列國,講仁義說道德,被批評為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什麼都不會的人,但孔子聖人不動不怒,不在乎人們的誤解,一點都不改變志向節操,而今揚名立萬。

理數合解中提到,要安身立命在於「一」、「三」、「五」。「一」:性王,率性而行。
「三」:三達德,好學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五」 :五倫,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人際關係的圓滿,而它就是誠,不誠無物。儒家之儒是人之需,人道盡天道圓,做人原則以修身為先,威儀三千,禮儀三百,善養浩然正氣,守節矩之道,以誠安身立命,自誠明自受用,不成己就不能成人(成己),自明誠參天地之化育,身上有誠即道統的生命(成人)。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犯上作亂即是社會的亂源,能孝順父母,友愛兄弟之人,是不可能作亂的,所以一切安定的本源就是孝弟,守住人道根本即可道生。要做到孝弟不簡單,因為冤家夫妻討債子,一切恩怨牽纏太多,不易做,但實在也很簡單,因為無可逃避,就是這麼一個家,只要認清了,甘願歡喜肯做自可圓滿,「仁」:二人連體,「合同」,人是不可能個體存在的,是一合理相。
生命中重要的不是個人的享受,而是與眾人的和諧,生命的實像即是法身遍滿虛空,和諧之道便是從孝弟開始,本亂要末治是不可能之事。
盡心的去作自己該做的事。
有時因為各有因緣果報,可能無法很圓滿,但卻不能不去做就一切推給因緣,甚至還有人不盡孝道,跑去找算命先生批八字來「背書」說:「你們看!連算命先生都說我們父子相剋無緣啦!不是我不孝喔!」不管結果和諧圓滿與否,重要的在過程,只要能盡心盡力,真心真誠持之以恆,無憾矣!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注重絕佳口才,能言善道,伶牙俐齒,容貌態度展現恭敬有禮,迎合人意討人歡心,外交手腕特好,此種人內心必不仁慈。因為如果只是要一昧的迎合討好充滿奉承,隨著對方的喜好隨時改變言語態度的人,不是真正的仁慈。
真正仁慈是真正關心你的人,會看到你致命的缺點,自然會用嚴厲的口吻,展現出憤怒或憂愁,說些你不中意的話,但一切都是愛。就像父母,當然會看到你的優點十分歡欣,但他們更注意的要糾正你的缺點,好讓你能改過,講話難免就很重了,但他們卻是最愛我們的人,可惜人們往往喜歡聽好話,喜歡阿諛奉承的人,殊不知此等人是很少有仁慈之心的,是很難對我們向上之路有所助益的。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子聖人每天用三件事來反省自己,有沒有做到:為別人做事有沒有忠?在社會上為老闆做事,在道場中為上天老母辦事,有沒有盡心盡力?「盡己之力」謂之忠,要時常檢討自己,當點傳師、壇主、辦事員,既已承擔天命幫上天辦事,有盡心力嗎?有沒有可以做得好的事而不去做的?有沒有該做的事而沒去做的?人們很容易為自己的私事私利而拼命,為己謀而忠乎,去無法為利益眾生之事來盡心盡力盡忠,要時刻檢討注意。

和朋友相交講信用嗎?交朋友不一定要感情非常好如膠似漆,重要的是講信用。現今之人與人交輕諾寡信,輕易答應之後沒辦法做到,連約會遲到這種小節都要注意,更何況是一般重大之事。朋友之間最重要的是「信」,守信才能共事,要做永遠的朋友,一定會思考此人值不值得信任?千萬不要為了怕得罪人而隨便答應,做不到別答應,答應了就一定要做到,要有所交代。
朋友之間不像親人有血緣關係,沒有很深的基礎,唯一能久交就建立在一個「信」字。重感情、講義氣、阿莎力、大方慷慨,這都是很抽象虛幻的,最實在的就是「講信用」,而現在之人卻都只注重在這些虛幻不實之上,僅是痛快一時而已,我們可以永遠都不答應他人,但答應了就一定要做到,不要為了面子上不好意思為了要讓對方高興滿口答應,一旦作不到對方生氣更沒面子,何必呢?所以一定要重然諾,時刻檢討自己!

老師傳給我的道,有沒有去練習複習呢?在修道上來講,也就是上天傳的三寶,我有每天用用它嗎?上天傳給我的本性,我有沒有在恢復本性上,下下功夫守護不失呢?這就要問自己,迴光返照了。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要治理千乘大國,把國家治理好有三個原則:「敬事而信」,以恭敬之心處理國事,處理眾人之事,萬萬不可漫不經心,馬虎應付,現在道務鴻展道場林立,面對開班上課辦道亦如是。而且要講信用,不可失信於民朝令夕改。「節用而愛人」,物質使用要節儉,在上位之人千萬不可做錯誤之示範,起而效尤,風氣一出來就完了,所以一定要節儉,不奢華鋪張浪費。並且要慈愛人民愛護他,不要把人當機械般的亂使用它,愛人比做事更重要,在道場上也是,要愛護道親,做良好示範,讓百姓道親能感受到被愛護,感覺到人間有愛,道場有愛。
「使民以時」,要百姓做事要看時機因緣。以前修路之事要徵召民伕,百姓在收割農忙之時,不要徵召做事,才不會招惹民怨。道場上點傳師照顧範圍大身為壇主辦事員就要主動去了解道親的作息,了解道親何時有空檔,甚至幫他調配時間,讓他覺得替上天辦事不吃力很輕鬆愉悅,能快樂的修辦道。
做到以上三點,那麼再大的團體,千乘大國都可以治理好,井然有序,可已有道,不需要一大堆的條例規章,參與的人自然越來越多,穩定發展。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修行人在家要懂得孝順父母,出外要尊敬長上,友愛恭敬兄長、同事、朋友,言行謹慎有信用,以慈悲心流露,博愛眾生,親近有仁德的君子,以上做好了,有了多餘之力再來學習文章學識。
  修行路上首重實踐,要有歡喜愿力,光說不做是沒有用的,最怕的是身為講師壇主,滿口仁義道德、忠孝節義,但所做所為卻完全兩碼事,這如何感化眾生?攝受眾生?所以談論語要深刻体會,它不是僅為學問,非但重要而且是必要的,其中之道理淺而易懂,要實踐它,沒有能力問題,只看你願不願意?透過真實生命的實踐,必能通往聖賢之路。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加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重視賢德之人甚於美色,喜歡親近賢德之人,而且一親近立刻充滿喜悅之情,能如此生命中就已明白熟輕熟重了

  侍奉父母能盡心盡力,雖然可能不很圓滿,因為有累世因緣牽纏之故,但因已經竭盡心力了,也就問心無愧了,就怕不去做而且以理由藉口一大堆。慎之!事奉君王能真心奉獻,為國謀福利,不惜生命鞠躬盡瘁,有使命感、責任心、公益公義之心,完全不謀私利,在道場中信奉明明上帝,替天行道為眾生謀福利,這是一大事因緣,能致其身,一心許天在所不辭。與朋友交往,重視信用,現今社會重視形象,比財富比美貌比地位,反而不重視言而有信,往往我們自己不重然諾,卻不喜歡交往輕諾寡信之人,由此可知不重然諾是無法得人深交信任的,放法季布的一諾千金。

  以上都做到了,雖然沒做什麼學問,識字也不多,但我必然說他是一個學道之人。要知普渡眾生是身教重於言教,眾生眼精是雪亮的,時刻注意我們做了多少,而非你去了多少班,建了多少功德,因此可知實踐之重要。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滿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一個能為人師之君子,如果不穩重,內心不平靜,行為浮躁,就沒有威嚴,無法令人尊敬。
心之所以會浮躁只因多欲多嗔,唯有少欲知足才會平靜,一個不得人敬重之人。如何做事傳道?要檢查心,從內心修起,紮好基礎,不威之人學道基礎不穩固,無法影響和引導他人。 
  生命主要的價值觀在「忠信」,凡事盡己之力,而且所結交的朋友都是善知識,沒有不如自己的,互通有無互補不足,修行境界差不多的互相砥礪切磋琢磨,境界差距很大的就當師徒關係,德性較差的就指導他,德性比我們好的就恭敬學習他。
修行過程有了過錯,千萬不要怕改過,勇於承認懺悔,慢慢地一定會改過的,絕不可信留在原地,甚或愈來愈壞,如此就能當一個可為人師,承擔聖業的君子了。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原矣。」
  對父母親的後事要謹慎的去做,因為人死了,是肉体的毀壞 ,但靈性不亡,神靈不遠人生生死事大,孟子曰:「養生不如送死。」如何才是最慎終?應當於在世之時就渡來求道,因求道當下超生了死就已辦好了,能讓父母在佛堂歸空等於是在淨土往生,是盡孝,立身行道以顯父母。亡者為大,不要因怕親朋說話而在喪事期間又殺生造業,讓亡者又多承擔罪業,才是真正慎終。
不但如此更要往上追思、追遠,祭祀祖先,在獻香禮節中有自己祖先一叩首,這即是慎終追遠,能將這份感恩之心永遠留存,自然民風淳原,反之則民風澆薄。能慎終追遠就不會胡作非為,人人重視德性,道場中道風也可淳原,自可感受到生命的無窮無盡淵源流長。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其!」
  子禽問子貢:「孔老夫子到新的國家,新的地方,一定會去了解國家的政事,了解國家是如何管理人民,去關心這些政策,因孔夫子泛愛眾,關心一切眾生,他知道影響人民最大的就是國家如何管理人民,人民過的幸福或痛苦?安樂或不安?都受國家政策的影響,不像我們到了新的地方國家,就只光想如何讓自己生存,一個國家政策深深影響人民,像台灣的民主政策,和大陸的共產政策就完全不同的風貌,從孔夫子的行事,看得出聖人的胸襟,他並不是要去參與政治,像我國就重視經濟律法,一個國家如果不重視仁義道德,那人們必然寡廉鮮恥、貪婪不盡。

子禽很奇怪的問:「孔夫子這樣做是要去求官嗎?還是希望人家能主動給他官位?」子貢曰:「夫子和別人求官、參與政治是不一樣的,夫子的官位是因溫良恭儉讓,德性很好,讓人家很佩服,連帝王都非常佩服,他將溫和、善良、恭敬、節儉、禮讓的五美德完全展現無遺,不是用心機展現才能去謀求。夫子是這樣自然的展現他的修為道德,一個國家的帝王或參政者,如果有眼光的話便會重用他,假如沒有,他也不會主動去追求,當然,沒有重用夫子是國家沒有福氣,君王沒有慧眼。夫子就是展現德性而無所求,人家給他,他就參與,人家不給他,他也不去強求。」

  有人會說:「道傳了這麼久,怎麼社會風氣不見改善。」要知道影響人民最大的其實是國家政策,是在上位的執政者啊!上行下效,孔夫子了解政策影響人民巨大,所以每到一個地方必先了解政策,非是有心機要謀自己的私利。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歿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父母在世時,觀察其對父母的用心如何?有沒有心?因父母所在意的是一點孝心,不是物質上的比較。
父母不在以後,就看他的行為,有沒有為了追思懷念父母,一切行為仍彷若雙親還存在般?如能在三年內,能保持父母在世時的生活起居,可稱為孝順了。現在社會現象,不但不能保有此點,甚至父母還在時,就已經改變其道了,更甚之連父母起居房間都佔為 它用,全然無視父母存在,哀哉!反觀,對待子女完全不同,假若不幸有子女去世了,為人父母往往萬分不捨,會把他的房間保存的好好的,不忍心拆掉或佔用,還會常常去房間思念一番,但對父母就做不到了,真的做不到嗎?其實就看有沒有那份心罷了。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禮的功用是讓人與人之間相處和氣的,佛規禮節也是,人人尊行自然和和氣氣,但一切要中節,不必在小節上追究太多,禮節並不是嚴苛的教條,而是透過禮節,大家尊行禮節,人人能和合。先王之道一切禮節即是以和為貴,禮節規範可大可小,但有一點要注意,是萬萬不可的,那就是為了要顧全和氣而完全不顧禮節了,為了怕別人不高興,就什麼都不要了,那是不行的,只要不僵硬化了,教條化了就可以了。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人要講信用,不要太輕易承諾他人,要思考合情理的事情,承諾了才可以實現,但也不要因怕失信,就什麼都不敢承諾,只要是合情合義,自然可以實踐自己的話,萬一做不到,就老老實實的說,別說了卻做不到。

待人要恭敬,但也要合乎於禮,不要過份恭敬而變成諂媚,反而招來恥辱。人聚合在一起,不失其親,要有感情親情的存在,不能只是利害、制度、規章而已,這樣才能領導人,道場中也一樣,要帶領道親走向修辦道,必須要有感情、道情才能做到,不可光講道理,人是有理性的部分,但影響人最大的卻是情緒感情,情緒一發動,是理性思考中樞無法控制的,就像父母帶小孩,光是用規定用道理是不和順的,必須有親情,付出愛去關懷他才能帶好他,才能領導他。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行菩薩道的君子之人,吃飯不求山珍海味,不會吃到胃撐,一味求滿足舒服,而是只要達到最基本,能生存就可以了,起居住家亦如是。不要欲望無窮,專注重有形的食衣住行,相反的,能做事敏捷非常帶勁,當我們專注的做一件事,就是在守玄了。

說話謹慎,別想到什麼就立刻說什麼,想一想:有意義嗎?會傷人嗎?損元氣嗎?話到嘴邊留三分。親近學習有道之人,時時改正自己就是好學之人。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一般貧窮的人,容易為了有所求而去討好富貴之人,子貢問夫子:「貧窮人家有骨氣,不去諂媚有錢人,富貴人家不驕傲,這種人如何?」夫子說:「可以算不錯了,但還比不上貧窮還能窮的很快樂,富有還能很重視禮節,不會富貴逼人,能與眾生一樣,如董事長大富貴之人,在道場上還是能與大家一起跪拜,拿毛巾、端茶杯有禮貌,肯低心下氣,懂得尊敬人。

窮人只要能不怕窮,就能很快樂,『窮開心』了。」子貢說:「詩經提到,一塊玉已經很美了,如能再切磋琢磨,就能更光潤圓滑,更上層樓,生活要滿現狀,行不能滿於現況,要更上層樓是嗎?是這個意思嗎?」孔子說:「對啊!我告訴你一些道理,你便能更進一步往前推,我可以和你談詩經了。由貧而無諂進到貧而樂是切磋階段,能放下一切富貴而一心弘道,道濟天下之溺是琢磨階段,此時已是真正有道的君子了。」

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不要擔憂別人不了解自己,要擔憂不了解別人,大部份人都很自我,希望他人能來了解我,能明白我做了什麼好事,這種我執,患得患失。不能了解別人就因為我執太自我了,而不了解人的人,很危險!不了解好人,無法親近善知識,無法重用人才。

不了解壞人,與法遠離,會受到利用受災害。所以要清楚什麼人可使我走向上之路?什麼人會令我走向下之途?自我是生命中很渺小的一部分,要了解人,了解自然宇宙,了解聖賢菩薩,一件事情成功不只是靠自己而是決定在很多因緣,決定在人際關係,接觸不好的人就完了,不了解人容易錯失機緣,要有知人之明,才能避過惡運,掌握到好機緣,要知人必須不自我,不沉迷知識能力技藝。修道也是如此,不知人就可能被蠱惑跟到假祖師,人家隨便手一招、嘴一說,你就跟著走了,當發現不知人時,就要警惕了,不可「不知好歹」,不要光聽好話,很危險的,遇到好的便罷,遇到壞人一生就栽了。
標籤:
瀏覽次數:258    人氣指數:458    累積鼓勵:1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傾聽身體的16點警示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圓滿人生必修課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