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485907
 最靠近星星的地方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經典解說..人生..愛情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I will survive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佛洛伊德的人格理論
作者: 最靠近星星的地方 日期: 2010.03.02  天氣:  心情:
佛洛伊德的人格理論

人的心理有三個系統

(1) 意識系統

是人能認識自己和認勢環境的心理部份,在人的注意集中點上的心理過程都是意識的,可是意識只是整個心理
系統中的一種浮面水平,它的主要功能是從人的心理能量活動中把那些先天的,獸性的本能或慾望排除掉。

(2) 下意識系統

或稱前意識系統,是意識系統和無意識系統之間的一個邊緣部份。它所有的特點是在其中也存著無意識的衝
動,慾望和感情等,但它們可以很容易轉移到意識系統中。

下意識系統在整個心理系統中執行著“檢查者”的作用,其目的在於既保証適合于本能,又形成由道德良
心和社會意識組合而產生的個人理想。

這種個人的理想就是“檢查者”,它考慮到本能,但又不允許充滿強烈心理能量的本能滲透到意識中去。如果
那些被壓抑和被排除的本能,借助偽裝的形式,遇到迂迴的道路,試圖經由下意識系統達到意識系統時,它們
必然會遇到檢查者的阻礙,因為檢查者在本能朝向意識的道路上建築了防禦線。

(3) 無意識系統

是心理系統中的深層部份。是人的生物本能,慾望的儲藏庫。
這些本能慾望有強烈的心理能量;但由于社會標準不同,得不到滿足,就被壓抑在無意識之中。
但是它們又總是為自己尋找出路,它們只是不被本人意識到,但並沒有消除,而是在無意識中積極活動,追求滿足。

無意識系統的過程不受客觀現實調整,而是由自己本身來決定的。它服從享樂和不滿的原則,無時不刻不在追
求得到滿足。

佛洛伊德的人格理論,把人格只是理解為意識與無意識之間的矛盾;亦即理解為意識與本能慾望之間的爭鬥。
人的心理,意識並不是在他同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形成的,並不是受他的生活條件決定的。外部世界供給檢查者以宗教和道德標準,社會規範和戒條以便檢查者借助他們來防止無意識內容滲透到意識領域。

本能及其特徵

在早期理論中,佛洛伊德根據生物的分類法,把本能分為兩種:

自衛本能
包括饑餓的本能、危險害怕的本能等,如果這種本能長期受到阻礙;便會導致死亡。

生殖本能

是指性本能或性愛本能,如果這種本能長期受到壓抑,便會導致人格的改變和精神官能症的產生。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佛洛伊德目睹了恐怖的屠殺和破壞的行為,這使他感到人的人格中似乎存在著一種侵
略的本能,自我毀滅的本能。他把這種本能稱之為“死之本能”。以此根據,佛洛伊德修改自己早先的理論,把人
的行為動機重新劃分為兩種“生之本能和死之本能”。

生之本能

產生多種多樣的機體本能,包括性愛本能,它們是為數很多,最初互不依賴在較晚期才結合,成為一個完整的
綜合体,每一種生之本能的目的都在于使個別器官得到享受,它們結合起來,起著保存存種族生存的力量。

死之本能

表現為殘忍、攻擊、自殺、殺人甚至体育運動和戰爭毀滅,它是受人類死之本能的慾望所驅使。

死之本能的結局,必然是使有機体的自然界變為無機体,使生命變為死亡。佛洛伊德還指出,生存本能可以使
死之本能轉向,由指向自己轉變為指向別人,于是變而為攻擊別人的形式。

由于人有兩種本能,人的行為又受本能之配,所以行為有兩個原則,以尋求直接的滿足,但是人們又發現它們
受到周圍環境和社會環境的現實制約,慾望不可能直接獲得滿足。

因此,人只有在夢中獲潛意識下根据快樂原則行事的,在日常清醒的生活中,其行為受現時原則的支配。在
整個心理活動中起著重大作用的是性的本能和慾望,他把性的本能和慾望所具有的心理能量稱為“Libido”。
Libido能夠給人的全部活動,本能和慾望提供力量。

由Libido的基本概念開始,佛洛伊德把人類的一切生活活動都認為與Libido的性慾有關,所以推斷幼兒要求別人
向他表示親善和体貼‧及依偎別人的行為,理解為狹義的“性行為”表現,同時借用希臘神話,伊底帕斯的故事去
解釋戀母情結和戀父情結。男孩會戀母仇父,女孩會戀父仇母。

人格結構

人格結構是由三個組成部份:原我、自我和超我這個結構的假設,是佛洛伊德對早期提出的意識,下意識
和潛意識的修正。他認為這三個我是由意識和無意識活動的機制下,在Libido發展的關係中形成起來。

(1)原我(Id)

是一個最原始的無意識結構,這是由遺傳的本能習得的慾望所組成,並同肉体聯繫著。肉体是他的能量泉源。
原我是心理能量的儲藏器,它是無組織的,仿佛是一團混沌的本能和一口慾望沸騰的大口鍋。
在原我中充滿著本能,慾望的強烈衝動,力圖很快的滿足。
倘若這種滿足遲緩,個體就會感到煩優和懊腦,其結果不是這種原動力消失或弱化,而是企圖滿足的要求更加
迫切。

原我策動的力量如受到壓抑,就會改變方向而轉移地方。佛洛伊德指出,原我是通過兩種方法來滿足肉體需
要的反射作用獲願望滿足。
反射作用—是對煩惱起源的自動反應。是依照快樂原則行事,為了避免痛苦緊張而追求快樂的行為。例如新生
兒的活動,完全受生物衝動所引發,饑餓不適時就哭叫,擺動四肢,以便滿足肉體需要,在這種狀況下反射
作用對減少緊張狀態是很有效的。

願望滿足─ 是比較復雜。某種生物需要的缺乏,在原我中能激發起一種滿足這個需要的物體或事件中的意像,
從而減少與這種需要有關的緊張狀態,這種現象稱為初級歷程。

例如:失意的人會一直想起分手的對象這種意象就是初級歷程,它的出現會暫時減少需要的緊張狀態。
但是願望的滿足只能暫時降低緊張狀態,而非真正地滿足肉體上之需要。

(2) 自我(Ego)

是人格結構的表層,但也只是部份意識而已。自我處于原我和外部世 界之間,是外部世界與原我之間的居間者。
人若在原我控制的社會中,危險與恐懼是難以想像的,因為原我不受管制。

自我與原我不同,它不是按滿足原則來活動的,而是根据外部世界的需求來行事,並調節著外部世界與原我
之間所存在的衝突。自我是尊從現實原則,藉著次級歷程,及現實考驗而運作。

現實原則─ 與快樂原則的目的相反,它是在阻止緊張的解除,一直到發現能夠滿足需求的適宜對象為止。

次級歷程─ 現實原則所經歷的歷程,由於原始歷程是比較虛幻,而次級歷程比較實在的思考,它是屬於較高
的智力作用。
現實考驗─ 藉著次級歷程,自我建立一種計以滿足需求,且用一些實際的行動來考驗其是否能夠成功,此稱
之為現實考驗。

自我所具有的心理能量,大部份消耗在對原我的非理性衝動的壓抑和排除上它建立防禦線,應用各種防衛機
制來對付原我。

(3)超我(Super ego)

超我是人格道德的維護者。兒童在與環境的交往中,不但發展了自我,而且還知道了什麼是對的和什麼是錯的,
能夠對正確和錯誤的作出辨別,這就是人格中的超我,與一般人的道德良心是很相似。

超我的形成較大的程度上依賴著父母的影響,所以佛洛伊德說:「在這允長的兒童時期,這個沉澱物構成了
自我裏面一個特殊的機制,使父母的影響能夠長期存在」。

兒童在與父母的接處中,通過心力內投或攝取機制,將父母的人格及祖先的社會道德等變成為自己的東西,
正是人格中的這一結構─ 超我。

超我表達了人的性格特點,使人按照道德觀念和各自的自我理想行事。由于超我的出現,自我的職能就變得
更加複雜了,它不但要尋找滿足原我需要的對象,而且還必須考慮所尋找的對象不能違背超我的價值觀。

人格的發展

人格發展理論,是佛洛伊德早期的理論,他在1905年“性學三論”,和1916年的“精神分析引論”著作中,有
系統的闡述這一套理論。

(1) 口腔期(0~1.5歲)
這一段的性感區是唇和舌諸如吸吮、觸咬、吞咽等是性慾滿足的主要來源。從快樂原則的引導下,吸吮行為是最
使幼兒感到快樂的行為,可以滿足口唇性感區的要求,使幼兒得到一種愉快体驗。這時後母親的乳房滿足了幼兒兩
個基本需要── 營養需要和快樂需要。

早期口唇合並開的階段,此時幼兒沒有對乳房的矛盾心理,但是在一年後,第二個階段,口唇受虐待階
段。幼兒產生了對乳房的一種矛盾情緒,而且有受虐待的反應。
口腔期影響日後的人格,例如習慣于與口腔有關的生活,如他們一般:吃的多、吸煙多,花費很多人去說
話,這種狀況發展下,他們可能成為政治家、教授、長舌婦、律師、演員等,形成不同的人格特徵。

(2) 肛門期(1.5~3歲):

在這個階段,Libido與肛門聯繫起來,性感區由口腔發展到肛門和大腸,通過体驗糞便的保持和排泄而得到一
種快感。
因為通過排泄時會有一種緊張消除的快感,這一個階段也稱為肛門受虐性階段。因為排便行為是一種毀滅性的
受虐反應。在父母訓練孩子排便時孩子往往和父母形成一種對抗情緒,他們採用“保存” 和“驅逐”來對抗父母,
他們的反抗主要通過在適當的時機禁止排便,而在不適當時機卻進行排便這一種方式進行,試圖用這種方式來控制
他人。

肛門性格分為兩類

肛門保護型─一般表現為整潔、小氣,做事有條理。

肛門驅逐型─表現為不潔淨、大方,做事缺乏條理。



(3) 性蕾期(3~5歲)

在這個階段,Libido指向了生殖器區域,慾望主要通過生殖器來滿足,由于男女不同,所以產生兩類人格。

標籤:
瀏覽次數:144    人氣指數:1744    累積鼓勵:8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經典解說..人生..愛情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I will survive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