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338430
 sky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生命最後的尊嚴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你我他都能做到的抗暖化錦囊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價值觀多元,金錢就不會成為唯一
作者: sky 日期: 2007.07.20  天氣:  心情:

價值觀越多元,金錢就越不會成為唯一的標準
三大財富能力才是最有價值的資產

50年代,財富能力是節儉;70年代,財富能力是儲蓄;現在,財富能力則是認識
金錢價值、能夠對抗物質誘惑、獲得心靈的滿足……。
十五歲的Erica,從小學六年級開始,每到農曆年後,就會從爸媽那裡領到一萬多元的壓歲錢。別以為這筆壓歲錢,是讓她開心大採購的意外之財,這筆錢,將是她一整年的零用錢,除了換季採買的衣服、價格昂貴的筆記型電腦,其他包括文具、朋友和親人的生日禮物、聖誕禮物,甚至包括弟弟的零用,都由這筆錢開支,花光了就沒有。
讓一個孩子學習用一整年的眼光來規畫自己的金錢運用,這是Erica媽媽的點子。 長髮披肩,已經頗有少女神韻的Erica笑著承認,三年來學到很多。「如果我沒有好好 支配我的零用錢,那錢很快就會用光。」
像她看到一些新奇的小首飾,以前可能毫不考慮就買下去了;但是現在會再想想有沒有必要?值不值得買?
由於弟弟也歸她管,放學回家肚子餓了,她會幫弟弟買點心,文具不夠了,也要幫他添購,從中她學習了為他人負責的辛苦,也累積出一套面對物質慾望的原則。她 對弟弟有「三不」:「玩具不買、已經有的不買、以後用不到的不買」;因為這樣要求 弟弟,她對自己也設下同樣的標準。「爸媽教過我:錢不會從天上掉下來,長大要自己 support(維持)自己的living(生活)。」
她也學到了,不是所有的東西都要用錢換得。想給媽媽禮物,自己騎單車到大潤發買材料,製作各種卡片artwork,每一件都被媽媽珍藏起來。有一組鮮豔如梵谷畫 作的咖啡杯,就是她買回純白杯盤,以壓克力畫上花卉圖案,所做的獨一無二的禮品。
Erica 是台積電先進模組技術發展處副處長章勳明的女兒,媽媽朱家明則是新竹美國學校校務長。若從家庭的經濟能力來講,可說是「白金專業家庭」,其實也不需 要讓孩子為錢傷腦筋。但Erica的父母瞭解,及早透過零用錢的使用,進行財富教育、對抗富裕病的必要。而他們採取的做法,也與德國漢堡大學心理學教授邁爾思提出的教育 三大財富能力:正確運用金錢的能力、處理物質慾望的能力、了解匱乏與金錢極限的能力不謀而合。
除了教孩子處理慾望 更要認知有些東西並非錢能衡量邁爾思認為,第一項能力,可以從兒童三、四歲就開始。讓他自己管理一點零用錢,讓他認識錢的多寡與物質的關係。「許多孩子輕易擁有昂貴的玩具、衣物,卻不知道那得要用好幾千個一塊錢才買得到,他們習於獲得,卻不知道背後的代價。」
其次,大人應該幫助孩子學習處理慾望。邁爾思特別指出,這部分的教育包含了最重要的精神是對自己的慾望負責,另一方面學習延遲慾望得到更大的快樂。「在有限的狀況下,不妨讓他順著自己的慾望亂買東西,讓他承受沒有節制的後果。」
例如孩子克制不住,買來垃圾玩具,轉眼就後悔,也沒有錢再買其他想要的東西。這是他的決定,他必須自己負責。做為父母,不可以去替孩子收拾善後,或心軟支助他。此外,父母可以帶領全家對每個人喜歡的物品都晚一點再買、等久一點再買,大人、小孩一起感受「慾望延遲」之後,得到時那種更大的滿足感。
讓孩子了解錢能做什麼,僅僅是財富教育的一部分,更重要的部分,就是孩子應該了解金錢的局限性 。
孩子在接觸金錢之初,有時候會非常天真的給所有東西「標價」,這時正好可以告訴孩子,有些東西是無法用金錢衡量的,比如爸爸週末如果去工作,可能會掙更多的錢,可是爸爸愛孩子,我們的假期因為爸爸的參與而更快樂,家人在一起的快樂時光 就比金錢更重要。透過類似的方式,孩子逐步認識到,金錢不是唯一的目標或標準。孩子接觸到的價值觀越多元,金錢就越不會成為唯一的標準。
國外不少富裕家庭很強調讓子女參加社會公益事業,這些白金小孩參加和平隊等志願者組織,認識了自己生活圈子外的世界,在與其他階層的孩子交往中得到鍛鍊,看見別人的缺乏、自己的幸運,同時從為他人服務當中尋找自己生活的意義。這些機會也是另一種對抗富裕病最佳的教育。
因為擔心童年富裕病的流行,美國的一些父母親,選定一天為「非消費日」,讓大家習慣不購物也能得到快樂。這也是透過「匱乏」進行的財富教育。
除了教子女正確金錢觀父母的行為標準也要和孩子一致邁爾思還提出了六點「親子財富行動」計畫:
一、父母跟孩子都為自己的開支做記錄。
二、父母每週找一天跟孩子討論家中開支狀況。
三、父母定期向孩子解釋經濟活動的基本原理,例如借貸與利息的關係、投資與報酬的關係。
四、父母帶孩子為家庭重大採購比價,體驗聰明消費的樂趣。
五、父母跟孩子一起犧牲一些物質享受,例如每週有一餐不吃,體驗飢餓滋味,將那一餐金錢轉來資助有需要的人。六、父母做典範,常常問自己:我真的需要這樣東西嗎?問孩子:我們家真的需要這 樣東西嗎?
「最重要的是最後一點,因為財富教育只有父母的標準與孩子一致才能成功。」邁爾思語重心長的提醒。
標籤:
瀏覽次數:44    人氣指數:44    累積鼓勵: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生命最後的尊嚴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你我他都能做到的抗暖化錦囊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