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e and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body mass index and all-cause mortality among older Japanese(日本老年人體重指數與全因死亡率之間關係的年齡和性別差異)。結論:在年長的日本人中,低BMI(<20.0)與較高的死亡率相關,而高BMI(≥27.0)與較高的死亡率無關。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s Between Body Composition Indices and All-Cause Mortality in Older Japanese Adults(日本老年人身體成分指標與全因死亡率之間的劑量反應關係)結論:與體重指數(BMI)和脂肪質量指數(FMI)相比,無脂肪質量指數(FFMI)和骨骼肌質量指數(SMI)是更明確的死亡率預測指標。 也就是說,由於BMI是把脂肪跟肌肉都計算到體重裡,所以用它來評估體重與死亡率之間的關聯性,是不可靠的。
那篇元氣網文章的標題《顛覆想像!日專家:微胖較長壽》也是讓人啼笑皆非。要知道,早在1980年代就有人提出《微胖較長壽》的理論,而最有名的是莫過於老年醫學權威Reubin Andres醫生。請看紐約時報在2012-9-30發表的Reubin Andres, an Advocate of Weight Gain, Dies at 89(增重倡導者魯賓·安德烈斯去世,享年89歲)。
哈佛大學的公共衛生專家也在1987年發表Body weight and longevity. A reassessment(體重和長壽。 重新評估),來反駁Reubin Andres醫生的論調。
美國CDC的四位專家(包括Flegal 博士)也在2013-1-2發表Association of all-cause mortality with overweight and obesity using standard body mass index categori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使用標準體重指數類別將全因死亡率與過重和肥胖相關聯:系統評價和薈萃分析)。
這篇論文共分析了97篇BMI與死亡率關聯性的臨床研究報告,而結論之一是:過重(即BMI在25到29.9之間)與降低全因死亡率有關。 但是,哈佛大學的公共衛生專家也立即做出回應,發表Overweight, obesity, and all-cause mortality(過重,肥胖和全因死亡率)。他們說:「與Flegal等人的結論相反,文獻提供了明確的證據,即使適度的肥胖也有許多不利的健康和社會後果,包括生活質量降低,醫療保健費用增加和死亡率升高。」
最重要的是,在2016年,一個由全世界近百位專家組成的The Global BMI Mortality Collaboration(全球BMI死亡率合作)發表Body-mass index and all-cause mortality: individual-participant-data meta-analysis of 239 prospective studies in four continents(身體質量指數和全因死亡率:四大洲239個前瞻性研究的單項參與者數據薈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