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兒童
聰明的小可受他爸爸愛寫詩的影響,小學三年級就能背誦不少古詩。 暑假期間某日,小可爸爸的一個詩人朋友來訪,兩人談今說古,無意中說到一首有名的唐詩《憫農》寫得不錯: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 正在邊上玩的小可,突然評論道:「這首詩不好!」 詩人來興趣了,便問小可:「這可是很有名的詩哦!你倒是說說,哪點不好?」 小可說:「一開頭就不好。要嘛鋤地,要嘛鋤草,鋤禾肯定不對,要被農民伯伯打屁股的。」 詩人覺得有趣,於是又問:「你知道《春曉》嗎?這首如何?」 小可搖頭說:「這首也不好。」他指著擺在一旁的《古詩啟蒙》說,「好不好你自己看。我都批有字。」 這倒新鮮,小孩子竟敢給名詩批字。詩人好奇地拿起詩集,翻到《春曉》。 果然,在每句詩的後面,都寫有兩個不太工整的鉛筆字: 春眠不覺曉—糟糕。 處處聞啼鳥—矛盾。 夜來風雨聲—離題。 花落知多少—費解。 詩人看完樂了,問說:「這怎麼講?」 小可瞥了一眼書,說:「早上醒不來,上學遲到,要罰站的,難道不糟糕啦?而且說是“不覺曉”,鐵定睡過頭了,怎麼還能“聞啼鳥”呢?再來,題目既然是春曉,春天的早晨就不該寫夜晚;花落多少朵數也數不清,不可能知道吧?他卻說“知”,真令人費解。」 詩人聞說大驚失色,又點了一首:《登鸛雀樓》,小可還是說不好。翻開詩集,小可依然在每句詩後面批了兩個字: 白日依山盡—錯了; 黃河入海流—反了; 欲窮千里目—晚了; 更上一層樓—傻了。 詩人還是不解,不禁暗歎小可真是厲害,便邊笑邊逐句叫他解釋。 小可一一解釋說:「“盡”應該是“進”,太陽是落進山,不是完蛋。“入海流”應該是“流入海”,它都入海了,還流什麼流?太陽都落山了,還想著看得遠遠的,不是“晚了”嗎?那個時候別說上一樓,就算上十樓也都看不清,真上去的話,不是“傻了”是甚麼?」 詩人開懷大笑,衝小可的爸爸: 「老兄,你兒子太有才了!將來你絕對不是他的對手!」